【马鞍山讯】初秋时节,漫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江风拂面,芦苇摇曳,白鹭翩跹。谁能想到,这片被誉为“城市生态客厅”的滨江湿地,五年前还遍布着非法码头、砂场和排污口。如今,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这里不仅成为市民的“打卡地”,更成为撬动区域“美丽经济”的杠杆。马鞍山与浙江湖州、四川成都等地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生态“伤疤”的治愈,正在为乡村振兴和城市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从“生态痛点”到“网红景点”:修复中重塑价值
马鞍山曾因钢而兴,却也因工业污染背上生态欠账。2018年起,当地启动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拆除非法码头158个,清理固废62万吨,复绿面积超1.2万亩。在修复过程中,政府创新引入“景观化治理”理念:将废弃矿山改造成“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在23公里长江岸线建设滨江游道、观景平台,让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共生。
“过去运矿的铁路变成了观光小火车,矿坑蓄水后成了蓝宝石般的湖泊。”雨山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仅凹山公园今年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同比增长40%。这种“生态修复+文旅植入”的模式,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同样得到印证。当地将废弃矿地改造成集露营基地、星空民宿、矿坑音乐节于一体的“奇幻谷”,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文旅赋能:让绿水青山“可体验、可消费”
生态修复的“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找到可持续的产业转化路径。马鞍山和县依托石臼湖湿地,打造“国际观鸟节”,开发湿地研学课程;含山县将矿山生态公园与凌家滩考古遗址串联,推出“地质+文化”深度游线路。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马鞍山生态文旅项目带动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乡村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67%。
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曾经的采石场变身为高空栈道、森林咖啡馆,搭配智慧导览系统和碳中和监测屏,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生态价值。公园运营方算了一笔账:每修复1亩林地,通过碳汇交易、文旅消费等渠道,年综合收益可达传统农业的8倍。
美丽经济“乘数效应”:多元业态激活乡村
生态文旅的勃兴,催生出产业链的“裂变反应”。在马鞍山当涂县桃花村,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利用修复后的水系发展荷花种植、鱼菜共生体验项目。村民王大姐家的“生态厨房”主打荷叶茶、菱角糕,旺季日销售额超3000元。“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土特产不用出村就能卖光。”她笑着说。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层面。湖州莫干山引入生态设计理念,诞生了竹纤维餐具、苔藓墙艺等30余家绿色文创企业;成都引入社会资本成立“生态银行”,将分散的林地、湿地资源打包开发,已孵化出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7类业态。据统计,试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年均增长12%,远超传统GDP增速。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指出:“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复绿’,而是要通过系统设计激活空间价值。马鞍山等地的实践表明,当生态资本与文旅创意、社区参与形成共振,就能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眼下,马鞍山正谋划建立长三角生态文旅联盟,推动跨区域客源互送、线路互联。随着《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实施和碳汇交易机制的完善,“点绿成金”的故事将在更多地方续写。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土地,正用鸟语花香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0-03-27 14:3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