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政策利剑出鞘: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的转型

  长江,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过度捕捞与生态破坏后,终于迎来了转机。2025年初夏,当我们站在安徽马鞍山的长江岸边,碧波荡漾的水面不时跃出圆润的灰黑色身影——长江江豚,这个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正以种群数量止跌回升的奇迹,诉说着十年禁渔政策带来的生态复苏故事。

  政策利剑出鞘: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的转型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将原本阶段性措施升级为常态化制度设计,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深水区。作为长江禁捕退捕的"优等生",安徽省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考核"优秀"等次,其首创的"马鞍山模式"更被写入全国干部学习教材——通过建立退捕渔民档案库、转产就业帮扶机制,让1.3万渔民放下渔网端起"生态饭碗",在巢湖沿岸,昔日的捕鱼高手老张如今穿着印有"巡护员"字样的制服,手持记录仪监测江豚活动轨迹,“现在工资稳定,还能看着江豚回来,比打鱼踏实多了”。

  数字背后的生态密码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至2022年的1249头,相当于五年内新增237个"水下微笑天使"。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在生态学家眼中却重若千钧:作为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晴雨表",江豚种群实现有记录以来首次止跌回升,意味着整个食物链正在修复。在芜湖黑沙洲水域,科研团队观察到罕见的"江豚育儿团"现象,6头母豚带着幼崽集体觅食,它们追逐刀鲚鱼群的画面被红外相机完整记录,这种顶级掠食者的繁荣,暗示着中下层鱼类资源已恢复至禁渔前3倍水平。

  系统性治理的安徽样本

  “江豚回归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重建的是完整的生命网络。“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治理思路。2024年开展的"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攻坚行动,如同给长江安徽段做了场"显微手术”:1128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干流水质达到历史最优;超过10000亩岸线披上绿装,相当于93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生态廊道为水生生物筑起"缓冲带”。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们采用"声学驱鱼+生态鱼道"组合技术,让采砂船作业避开江豚洄游通道,该技术推广后,2023年长江涉渔工程强度同比下降40%。

  从水质改善到产业重生

  禁渔成效正在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在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曾经密布"绝户网"的23公里岸线,如今变身碳中和示范区,光伏板与芦苇荡相映成趣。环境监测站传回的数据显示,该区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较2018年提升两个等级,消失多年的鳤鱼重现江湖。当地开发的"江豚观光"生态旅游线路,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量同比翻番,一位北京来的观豚爱好者感慨:“上次来只拍到江豚背鳍,这次竟目睹了它们跃出水面捕食的全过程”。

  持久战中的智慧守望

  尽管成效显著,专家们仍保持着清醒认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指出:"江豚种群增长率仅2.3%,相当于刚跨过’濒危’门槛。"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垂钓管理制度调研,正尝试用"疏堵结合"新规破解休闲垂钓带来的管理难题。在安庆西江救护基地,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套"水陆空"监测系统:水下声呐阵列追踪江豚活动,无人机巡查非法捕捞,AI算法自动识别可疑船只,这套系统即将在沿江八市推广。

  夜幕降临,长江安庆段的监测船仍亮着灯光,巡护员小陈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当天第12次江豚出没坐标。这些数据将汇入长江禁渔"数字大脑",为后续政策提供精准支撑。正如一位老渔民在退捕仪式上说的:"我们欠长江的,现在终于开始偿还了。"从"捕"到"护"的转变,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庄严承诺。当江豚用它们特有的"微笑"划过水面,所有人都会明白:这场跨越十年的生态救赎,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