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传千年 古礼新俗庆丰年——探访皖南乡村春节民俗盛景】
腊月二十四清晨,皖南黟县宏村的月沼湖面蒸腾着缕缕白雾,78岁的汪德顺老人手持竹帚扫去青石板上的薄霜,身后高悬的腊肉在粉墙黛瓦间泛着油光。"除尘、祭灶、打食桃,这些老规矩传了二十几代人,是我们徽州人过小年的'必修课'"。随着春节临近,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年俗活动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歙县许村,省级非遗"叠罗汉"表演队正在进行最后的彩排。二十余名青壮年赤膊上阵,层层相叠形成十米高的"人塔",鼓乐声中,"状元及第""五谷丰登"等祝福语随红绸翻飞。"每个造型都有讲究,'三仙献宝'祈求国泰民安,'童子拜观音'祝福多子多福。"传承人许继善介绍,这项始于明代的民俗今年首次引入AR技术,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徽剧脸谱与真人表演交相辉映。
黄山市文旅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23处古村落推出"沉浸式年俗体验游",游客可参与打糍粑、写春联、扎鱼灯等40余项传统活动。在休宁县右龙村,百年板凳龙重新"舞动":由188张板凳连接而成的金色长龙蜿蜒千米,龙首处的非遗传承人张永亮手持香火引路,"每户出一截板凳,寓意全村同心,新时代更要舞出精气神"。
当传统邂逅时尚,屯溪老街的"徽州年货元宇宙市集"同样火爆。歙砚雕刻师方红旗的直播间里,融合生肖元素的新式砚台5分钟售罄200方;祁门红茶非遗工坊推出的"二十四节气茶礼盒",将春分采茶、谷雨窨香等工序制成盲盒,预售量突破万件。
"我们正在建立徽州年俗数字基因库,通过AI复原濒危民俗。"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周晓光表示,今年全省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已有17项年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古徽州"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文化图景正焕发新生机。
夜幕降临时,新安江畔千盏鱼灯点亮山水画廊,歙县汪满田村的嬉鱼灯会迎来今冬首秀。六米长的竹骨鱼灯摇曳生姿,鱼鳞上的二维码讲述着"年年有余"的古今故事。上海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直播:"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记忆,正是最动人的中国年味。"
本文由作者笔名:安徽百晓生 于 2023-01-24 14:39: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