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温度: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助残护残公益行动纪实
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始终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2025年5月18日,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如约而至,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志愿法律服务活动,为残疾人群体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这一行动不仅是对《法律援助法》精神的践行,更以数字和案例证明了公益力量如何为残疾人权益“撑腰”——近年来,该中心累计提供残疾人法律咨询3099人次,办理维权案件10件,挽回经济损失162.10万元。
法律咨询:从热线到网络的全覆盖支持
“法律问题不该成为残疾人的‘隐形门槛’。”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深谙这一理念,通过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湖南法网·如法网”线上平台,构建了无障碍咨询通道。残疾人只需拨打电话或登录网站选择“法援服务”,即可在线填报需求,获得专业法律指导。线下,全省140家法律援助机构同步开放,形成“半小时服务圈”,确保行动不便者也能就近获得帮助。一位通过热线解决劳动纠纷的听障人士感慨:“律师的手语视频咨询,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律离自己这么近。”
案件办理:为权益受损者“破冰”
在残疾人维权案件中,经济赔偿与侵权认定往往是难点。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志愿律师团队,以“一案一策”的方式破解困局。例如,某起残疾人就业歧视案中,律师不仅帮助当事人获得赔偿,还推动企业修订了招聘制度。这些案件虽数量不多,却如同“破冰船”,为后续类似纠纷开辟了可复制的解决路径。中心负责人表示:“每一起胜诉案例,都是对全社会的一次普法教育。”
普法宣传:让法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全国助残日当天,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发放法规宣传册,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讲解《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条款。活动现场,模拟法庭的互动环节吸引了许多残疾人参与。“原来签订劳动合同要注意这么多细节!”一位轮椅使用者恍然大悟。这种场景化普法,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生活语言,真正实现了“法律入心”。
志愿力量:专业与温情的双重注脚
法律援助并非单打独斗。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积极联动律师、法学生等志愿者,组建专项服务队。一名参与志愿服务的法学院学生分享道:“为盲人当事人朗读起诉状时,我意识到法律文书不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他们触摸公平的桥梁。”这种专业与温情的结合,正是公益法律服务的精神内核——既要有“金刚钻”般的专业能力,也要有“绣花针”般的细致耐心。
结语:公益法援的“长尾效应”
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表明,助残护残不仅是特殊日子的“集中行动”,更需常态化机制支撑。从咨询到诉讼,从普法到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同一信号: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必须被看见、被尊重、被捍卫。正如一位受益者所言:“法律援助给了我们底气,让我们敢对不公说‘不’。”未来,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场“没有终点”的公益长跑,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本文由作者笔名:安徽新闻网 于 2025-05-18 15:03: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