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布高温劳动保护新规
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持续,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旨在通过严格的工作时间规定、津贴保障及防护措施,为劳动者筑起一道“防暑屏障”。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对劳动者健康权的高度重视,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同时为政府部门开展监督执法提供了依据。以下从核心要点、执行细节及多方责任角度展开解读。
高温作业时间:分梯度的“避暑指南”
根据通知,安徽省将高温天气下的露天作业时间划分为三个梯度,形成类似交通信号灯的管控体系:
红色警戒线(40℃以上):全面停止室外露天作业,如同高温下的“紧急刹车”机制。
橙色管控区(37℃-40℃):每日露天作业不得超过6小时,且需避开气温最高的3小时(通常为11:00-14:00),相当于为劳动者设置“避峰用电”式的错时工作制。
黄色预警段(35℃-37℃):虽未明确时间限制,但要求企业通过轮岗、增加休息频次等方式减少热暴露,类似“间歇性充电”的保护策略。
这种分级管理如同为不同火候的灶台调节火力,既保障生产连续性,又避免“烧焦”劳动者健康。
高温津贴:15元/天的“阳光补偿”
对于在35℃以上高温环境下露天作业,或室内工作场所温度无法降至33℃以下的劳动者,企业需按每人每天不低于15元的标准发放高温津贴。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钱必须“真金白银”打入工资账户,不能以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实物替代。以建筑工人为例,若整个7月满足条件,单月津贴可达465元,相当于多出两天的工资收入。
企业责任:从“防晒霜”到“空调房”的多维防护
通知要求企业采取“硬件+软件”的综合防暑方案:
环境调控:对露天作业场所设置遮阳棚、喷雾降温设备,室内工作区确保通风或空调运行,相当于为劳动者配备“移动树荫”。
健康监测:定期组织体温检测、提供防暑药品,建立中暑应急预案,如同给员工装上“健康体温计”。
培训教育:开展高温防护知识培训,让劳动者掌握“自救口诀”,例如识别头晕、恶心等中暑前兆。
监管机制:三方联动的“温度计网络”
政策的落地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
政府部门:人社部门将开展专项检查,对违规企业采取约谈、行政处罚等措施,如同“高温执法突击队”。
工会组织:可代表劳动者与企业协商调整作业安排,扮演“防暑代言人”角色。
劳动者:有权拒绝不符合规定的高温作业,并通过12333热线举报违规行为,成为“自我保护哨兵”。
政策深意:超越防暑的“社会温度计”
这项政策看似规范高温作业,实则测量着社会治理的温度。对劳动者而言,是避免“用健康换工资”的制度保障;对企业而言,是优化生产调度、提升人文关怀的转型契机;对政府而言,则是履行“人民至上”承诺的具体实践。正如一位环卫工人在采访中所说:“现在知道几点该躲太阳,心里踏实多了”——这或许是对政策效果最朴实的肯定。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高温天气可能愈发频繁。安徽省此次通知既回应了当下迫切需求,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防暑模板”。未来,随着智能监测设备、弹性工作制等创新手段的应用,高温劳动保护或将进入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新阶段。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7-08 12:33:5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