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取消小四门”系误读 地方微调不撼全省框架
【合肥,2025年4月8日电】近日,一则关于“安徽省2025级新初一学生中考将取消历史、化学、生物、地理四科(即‘小四门’)计分”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安徽省教育厅及多地教育局接连辟谣,强调该传闻为不实信息,现行中考政策仍以2017年发布的改革方案为准,未进行全省性科目删减。
政策误读溯源:跨省改革与地方调整引发猜测
3月下旬起,部分自媒体账号及家长群流传“安徽中考必考科目仅保留语、数、英等七科”的说法,引发家长对学习规划调整的焦虑。经核查,此误读源于两方面因素:
北京等地政策的外溢联想:北京市2025年中考明确取消“小四门”计分,部分网民将此解读为“全国性趋势”,并错误嫁接至安徽。
局部地区计分规则微调:安庆桐城市、怀宁县自2025年起将原本纳入总分的地理、生物两科调整为等级评价,文化课计分科目统一为七科。这一地方性调整被片面传播为“全省取消小四门”。
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仍执行2017年《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涵盖13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学科及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类科目。具体计分方式由各市自主制定,如合肥、芜湖等地采用“七科计分+实验体育”,而桐城等地曾试行“九科计分”模式。
公众讨论焦点:减负诉求与教育公平的博弈
尽管政策未发生重大变动,此次讨论仍折射出公众对中考改革的深层关切:
家长群体分化:支持者认为减少计分科目可缓解学生压力,反对者担忧“偏科”风险。合肥家长李女士称:“若真取消小四门,孩子可能放弃拓展知识面。”
地方差异引争议:现行政策下,省内不同地市计分规则存在差异。例如,合肥市中考总分包含七科文化课(750分)及体育(60分),而桐城市此前将地理、生物纳入总分。有家长质疑:“同一省份不同标准是否影响升学公平?”
综合素质评价落地难题:马鞍山等试点地区推行“4+6+1”模式(4门必考+6门选考+综合素质评价),但如何量化志愿服务、艺术素养等指标仍存实操争议。
教育部门回应:稳慎推进改革 遏制谣言传播
针对此次舆情,安徽省教育厅于3月28日至30日连续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务平台等渠道辟谣,并发布《致全省家长的一封信》,强调三点原则:
关注官方发布渠道,勿轻信自媒体猜测;
坚持“全科覆盖、差异计分”,地理、生物等科目仍属必考范围;
强化属地管理,地方微调需报省级备案且不得冲击全省框架。
同时,教育厅联合网信部门整治21个散布不实信息的自媒体账号,并约谈3家教育机构,遏制借政策误读炒作“冲刺班”的行为。
专家解读:中考改革需平衡“减负”与“育人”
教育学者指出,此次风波反映公众对中考改革的复杂期待:
政策稳定性至关重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华表示,中考涉及千万家庭,政策调整应预留缓冲期,避免“急转弯”。
“减科目”不等于“减质量”:安徽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明认为,计分科目精简需配套课程优化,例如将地理、生物知识融入跨学科实践,防止“一刀切”造成知识结构缺失。
省级统筹与地方创新的平衡:专家建议,可在合肥、马鞍山等试点地区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截至发稿,安徽省教育厅官网访问量较平日增长300%,政策咨询热线日均接听量超2000次。这场由误读引发的讨论,成为观察新时代中考改革社会效应的鲜活样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李 于 2016-05-11 14:2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