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巢湖市创新七步造林法修复石质山体 荒山披绿装激活生态经济‌

  破解“造林禁区”难题 石质山焕发新生‌

  巢湖市曾因长期采矿导致山体裸露、生态失衡,石质山一度被视为“造林禁区”‌。近年来,当地借鉴淮北相山石质山治理经验,引入“七步造林法”技术体系,通过“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等标准化流程,攻克裸岩植被恢复难题‌。在兆河庐南矿山修复工程中,巢湖市同步实施地形重塑、水土净化和植被重建,修复面积达74.94公顷,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不足15%提升至90%以上‌。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 打造近自然生态系统‌

  针对矿山高陡岩质边坡复绿、酸性土壤改良等技术瓶颈,巢湖市创新应用生态渗滤岛、微生物修复等前沿技术:

  极酸性环境治理‌:采用石灰中和、有机质改良土壤,成功培育耐酸植物群落;

  陡坡稳定技术‌:运用三维网植草护坡,结合本地灌木种植,实现坡度60°以上岩壁复绿;

  生物多样性提升‌:构建浅水区、沼泽林等7类生境,鸟类种类从64种增至190种‌。

  目前,巢湖市已完成30个矿山修复项目,累计造林2.3万亩,巢湖流域山水工程47个子项目进入收官阶段‌。

  生态效益向经济价值转化‌

8.png

  修复后的石质山体成为绿色经济新载体:

  碳汇经济‌:新增森林年固碳量超5万吨,纳入安徽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旅游开发‌:打造矾矿遗址公园、福泉山生态观光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特色产业‌:林下种植石斛、灵芝等高附加值作物,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

  巢湖北岸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更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长效机制护航绿色发展‌

  巢湖市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将修复区域纳入五级林长责任网格,配备专职护林员开展常态化监测‌。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并推出“公益林保险”,覆盖火灾、病虫害等风险,参保林地达12.7万亩‌。根据规划,至2026年全市石质山修复面积将再增1.2万亩,助力巢湖流域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

  从满目疮痍到层峦叠翠,巢湖市以科技创新重塑绿水青山,为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提供了“巢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