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黄山千亩月季花海引超10万游客打卡!五一旅游火爆

  五月的黄山,如同一幅被自然之手精心晕染的油画,而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那绵延千亩的月季花海。假期首日,这片绚烂的花海便以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量,刷新了人们对乡村旅游热度的认知。游客们穿梭于花丛间,镜头捕捉的不仅是花朵的娇艳,更是一座城市以生态为笔、以文化为墨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千亩花海的视觉盛宴

  在黄山市歙县郑村镇的“四月乡村”农场,数百亩玫瑰、月季与鸢尾交织成一片流动的锦缎。阳光穿透花瓣的瞬间,花田仿佛被打翻的调色盘——深红如玛瑙、粉紫似云霞、纯白若新雪,层层叠叠向远山延伸。游客漫步其间,衣袂沾染花香,每一步都踏在自然与艺术的交界线上。而在南陵县大浦乡村世界,近千亩月季组成的“火焰之墙”更是将大地装点成巨幅立体画作,无人机航拍视角下,花田的几何线条与远处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形成奇妙对话。这种规模的花海景观,在长三角地区堪称罕见,其视觉冲击力不亚于荷兰的郁金香田或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庄园。

  从单一赏花到复合体验的升级

  黄州区陈策楼镇范家岗村的千亩月季基地,正悄然改写“赏花经济”的剧本。当地将红色文化研学路线与月季观赏相结合,游客上午在花田拍摄打卡后,下午便可走进革命纪念馆触摸历史脉络;或是转入生态果园体验采摘,让舌尖与眼眸同步感受初夏的馈赠。更富创意的是,部分农场开始增设星空露营区,当夜幕低垂时,花香与篝火的气息交融,为年轻游客打造出“十二时辰全时段”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花卉+”模式,如同给传统农业插上文旅的翅膀,让每亩土地的产值较单纯种植提升近5倍。

  城市与花海的共生美学

  黄山市的月季景观不仅存在于乡野,更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屯溪区主干道上,5万株月季与蔷薇组成“流动的花带”,车流穿行其间,仿佛驶入莫奈笔下的花园小道。休宁县的学府路、园艺南路等街道,则用月季拱门打造出“网红走廊”,市民晨练时随手一拍,便能收获朋友圈的满屏点赞。这种“城市绣花”般的精细营造,让自然美学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板,也解释了为何黄山的月季能同时吸引深度游游客和本地反复打卡的市民。

  数字背后的生态智慧

  超10万人次的单日客流量,考验的不仅是景区的承载力,更是生态保护的平衡术。在“四月乡村”农场,工作人员采用分时段预约制,将游客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人以下;同时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处理凋落花瓣,将其转化为有机肥反哺花田。这些细节如同隐形的生态缓冲带,既满足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又确保月季植株能持续健康生长。数据显示,采用智慧化管理后,黄山市月季花海的盛花期从原来的20天延长至35天,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可持续的“美丽生产力”。

  镜头下的色彩经济学

  对摄影爱好者而言,这片花海是天然的创作实验室。清晨薄雾中的月季特写、正午阳光下的大场景构图、黄昏时分的逆光花瓣,不同时段能诞生截然不同的视觉语言。专业摄影师发现,黄山月季因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花瓣色泽饱和度较平原地区高出15%,特别适合拍摄具有油画质感的作品。社交媒体上,“#黄山月季挑战”话题已积累超过2亿次播放量,许多游客的UGC内容甚至被当地文旅局收录为官方宣传素材,形成用户自发传播的良性循环。

  这片土地上的月季,早已超越普通观赏植物的范畴,它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也是城市更新的参与者,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翻译者。当游客们带着满身花香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照片,还有对“美丽经济”如何重塑地域发展的思考。或许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所写:“这里的每一朵花都在讲述着土地的故事,而我们的到来,让故事有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