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12日,一支由9国媒体组成的记者团深入安徽合肥、滁州、马鞍山三地,开启了一场以“创新引领 皖美智造”为主题的产业探访之旅。这场行程不仅是对安徽智能制造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成为全球观察中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安徽创新馆:总书记驻足50分钟的“科技秀场”
记者团的首站选在了安徽创新馆——这里曾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而备受瞩目。场馆内230件尖端科技成果中,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占据了核心展区。来自德国的记者惊叹于一款续航突破800公里的固态电池技术:“它像‘能量胶囊’一样,体积缩小30%,却能让电动车‘马拉松’式续航。”场馆工作人员周腊梅回忆,总书记在此停留50多分钟,尤其关注“卡脖子”技术的突破细节,如高精度传感器和车规级芯片。
科交会现场:海内外资本“抢滩”智能汽车赛道
4月26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成为记者团探访的另一个焦点。活动现场,一份《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首次跻身全国前五。来自日本的产业观察者注意到,安徽已形成“硅基芯片—智能驾驶算法—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如同“乐高积木”般模块化协同创新。某海外车企代表直言:“这里的技术迭代速度比欧洲快两拍,我们必须‘贴地飞行’才能跟上节奏。”
未来工厂:AI如何重塑制造逻辑
在合肥某智能工厂,记者团目睹了“AI+制造”的颠覆性场景:机械臂像“交响乐指挥”般精准调度生产线,AI质检系统以0.01毫米的精度筛查缺陷,效率堪比300名熟练工人。一位来自印度的科技博主拍摄下全流程无人化生产的画面:“这里的生产线会‘自我进化’,每辆车的参数都能个性化定制,就像手机更换主题一样简单。”政策层面,安徽正通过“顶层设计+场景开放”双轮驱动,将汽车产业从“钢铁肌肉”转型为“数字神经”。
滁州试验场:极端环境下的技术淬炼
马鞍山的新能源汽车测试基地让记者团印象深刻。40℃高温舱内,电池包经历“桑拿浴”仍保持稳定;智能驾驶车辆在模拟暴雨中完成紧急避障,宛如“蒙眼赛车手”。韩国记者实测后发现,当地研发的域控制器算力高达200TOPS(每秒20万亿次运算),足以同时处理8路4K视频流,“这相当于让汽车大脑同时看完《指环王》三部曲还能精准决策”。
跨国对话:创新生态的“安徽答案”
在闭门研讨会上,阿根廷记者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安徽为何能吸引特斯拉供应商‘组团落户’?”安徽省科技厅负责人用数据回应: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7%,研发投入强度达4.2%,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法国《费加罗报》总结道:“这里把实验室‘种’在产业链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共用咖啡机,这就是创新的化学反应。”
这场探访的尾声,记者团在长江畔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见证了5G车路协同系统的实际应用——红绿灯主动向车辆“打招呼”,拥堵路段自动分配通行权。正如一位新加坡媒体人所言:“安徽正在编写的不是技术手册,而是未来交通的语法书。”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19-09-09 13:35: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