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徽州古城入选世界遗产,宏村获两项世界级荣誉

  

  在皖南黟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座被誉为"画里乡村"的徽派古村落正迎来双重喜讯:宏村以其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与"牛形水系"的智慧布局,正式入选"世界旅游乡村"榜单;与此同时,一场以"非遗技艺展演周"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即将启幕,45项活动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徽州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这座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城,今年已吸引超过300万海内外游客,较疫情前的2019年提前42天突破这一里程碑数字,成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璀璨明珠。

  世界遗产再添殊荣:从牛形水系到活态博物馆

  漫步宏村,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纹路上。这座始建于南宋的村落,其"牛形"布局堪称中国古代规划学的典范——南湖如牛肚般蓄水调洪,月沼似牛胃调节水流,蜿蜒的水圳则构成精妙的"牛肠"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罕见案例",而建筑学者更视之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如今入选"世界旅游乡村",不仅因其保存完好的200余幢明清徽派建筑,更在于它延续了"耕读传家"的活态文化:村中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等训诫,至今仍在熏陶着访客。

  数据印证着宏村的魅力。截至今年9月,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村民接待了30位探访者。这种吸引力源于宏村对"底色"的坚守:雷岗山为屏、南湖为镜的山水格局依然如画,而粉墙黛瓦间的三雕艺术(木雕、砖雕、石雕)仍保持着明代的精细度。正如当地导游所言:“这里不是标本式的景区,而是用流水声、捣衣声、书院诵读声组成的立体史书。”

  非遗周启幕:45场活动解码徽州基因

  配合世界级荣誉的加冕,宏村将于近期启动"非遗技艺展演周"。从祈福登高到美食制作,从徽墨描金到宣纸捞制,45项活动如同45把钥匙,试图打开徽州文化的密码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徽州女性文化旅游嘉年华",将非遗与当代艺术交织,在山水间展现"她力量"如何传承刺绣、剪纸等技艺。

  南湖畔将成为主舞台之一。这里平湖秋月般的景致曾吸引无数写生者,而今非遗匠人们将在画框般的风景里演示传统手艺:棠樾牌坊群的石匠后人展示徽派石雕的"一寸三刀"绝技;歙县来的制砚师傅用金星石再现"龙尾歙砚"的七十二道工序;更有村民用古法熬制毛豆腐,让发酵的智慧飘香千年。月沼边则搭建起临时书院,游客可体验"徽商必修课"——在宣纸上誊写朱子家训,用徽墨临摹楹联书法,感受"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在地哲学。

  双喜临门的产业启示:老村落的年轻化表达

  宏村的双重庆典背后,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探索。在保持水利系统原真性的同时,村里引入现代解说系统,用AR技术还原明代水系工作原理;非遗展演摒弃了玻璃柜陈列模式,转而设计"可带走的手艺"体验包,让游客将徽州三雕的迷你材料包带回家继续创作。

  这种"老瓶装新酒"的策略成效显著。据统计,宏村游客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已达58%,较五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年轻旅行者尤其偏爱深度文化体验,如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徽州漆器书签,或在专业摄影师指导下拍摄"月沼倒影"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正如活动策划者所言:“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传统不是祖父的怀表,而是自己手腕上可以随时把玩的智能手表。”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宏村正用两种语言向世界发声:一种是月沼水面映出的斗拱飞檐,沉默诉说着汪氏家族八百年的兴衰;另一种是南湖岸边的非遗工坊里,刻刀与木坯碰撞出的清脆节奏。这两种声音交织成独特的和弦,回应着世界对"诗意的栖居"的共同向往。当游客带着亲手制作的徽墨离开时,他们或许会明白:宏村入选"世界旅游乡村"的真正理由,不仅在于它完美保存了过去,更在于它让传统活在当下人们的掌心与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