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徽州古村落凭借其创新的活态保护模式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典型案例

  徽州古村落,活了!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近日传来:徽州古村落凭借其创新的“活态保护”模式,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典型案例。这一模式不仅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成为全国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性实践。

  何为“活态保护”?让古村落“呼吸”的智慧

  与传统的冻结式保护不同,徽州古村落的“活态保护”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它并非将古建筑视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通过延续原住民的生活场景、活化传统技艺、发展生态农业等方式,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持续“造血”。例如呈坎村内140多座明清代建筑至今仍作为民居、祠堂、社屋使用,宋代长春社屋甚至保留了祭祀功能,形成“千年烟火不断”的奇观。这种保护理念,就像给古村落安装了一个“文化心脏起搏器”,既维持了历史脉搏,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徽州模式的三大创新支点

  深入分析这一典型案例,其成功源于三大核心策略。首先是空间活态化,通过科学规划将古建筑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功能拓展区”,前者严格保留原貌,后者允许适度改造为民宿、研学基地等,形成“老房子讲新故事”的格局。其次是产业赋能,借鉴藏羌织绣版权转化经验,徽州将传统木雕、徽墨制作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仅2024年就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亿元。最后是社区参与,当地建立“村民-专家-政府”三方协作机制,让原住民从“被保护者”转变为“保护主体”,例如呈坎村民自发组建的古建修缮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技术团队。

  从明代砖瓦到现代IP的转化密码

  在数字化时代,徽州模式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通过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古村落的水系设计、生态农业技术等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资产,全球学者均可在线研究其“天人合一”的智慧。更引人注目的是“徽州二十四节气”IP开发,通过VR技术还原传统农事场景,让游客在虚拟现实中体验明代稻作文化。这种“科技+遗产”的组合拳,犹如为古老文明装上了“时空穿梭机”。

  为何这个案例能成为全国样板?

  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评价徽州模式具有“三重示范价值”:一是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文化遗产保值与乡村振兴双赢;二是构建了可量化的评估体系,例如采用“建筑完好率”“非遗传承人年轻化比例”等22项指标;三是形成可推广的方法论,其“微干预、轻运营”原则已应用于云南哈尼梯田等十余处遗产地。数据显示,采用类似模式的地区,非遗项目存活率提升60%以上。

  未来展望:活态保护的2.0时代

  随着“徽州经验”的全国性推广,活态保护正进入新阶段。黄山市文旅局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探索“全域活态化”,把分散的古村落串联成“徽文化生态走廊”,同时开发跨境保护合作,与意大利五渔村等世界遗产地互鉴经验。正如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所言:“当年轻人开始用抖音拍摄徽州墙头草的生长延时,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保护与创新的平衡木上,徽州古村落正走出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