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的田野上,一场由“小田并大田”改革引发的农业变革正悄然铺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经验,探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而作为改革先锋的皖北地区,已通过试点让20万农户告别“巴掌田”,迎来“铁牛”驰骋的机械化新时代。这场改革不仅是田块形态的物理整合,更是一场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跃迁的生产关系重构。
政策破冰:从“文件”到“田野”的顶层设计
安徽省率先响应国家号召,于2023年4月发布《“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鼓励整村、整乡甚至整县推进的模式创新。这一政策被基层干部形象地称为“农田拼图行动”——通过自愿协商将农户分散的七八块甚至十几块“补丁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整幅画”。例如临泉县试点中,原本平均不足0.5亩的芝麻田经合并后形成百亩方田,机械化播种效率飙升至人工的29倍,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天完成过去一个月的作业量。
机械赋能:大田如何唤醒“沉睡的钢铁”
改革直指皖北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痛点。省人大代表焦瑞在调研中发现,智能农机在分散地块中“英雄无用武之地”,高昂成本与小规模生产形成恶性循环。“小田并大田”后,这种矛盾迎刃而解。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6倍,犹如给农田装上“空中快递系统”;大型收割机在连片田块中可直线行驶数公里,油耗成本降低20%以上。试点地区农民算过一笔账:过去收割一亩地需支付120元人工费,现在农机合作社包干价仅80元,且秸秆粉碎还田一步到位。
利益平衡:农民的“土地账本”与“收益账簿”
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自愿有偿、动态调整”的利益协调机制。皖北探索的“三权分置”模式中,农户保留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入股或流转整合,形成“确权不确地、地块虚拟化”的创新实践。某试点乡镇将整合后的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经营田”,前者保障基本生计,后者统一发包给农机合作社经营,农户除保底租金外还能享受二次分红。这种设计既守住农民“命根子”,又释放了规模效益——当地小麦亩均生产成本下降15%,产量反增8%。
产业升级:从“单打独斗”到“全链条作战”
田块规模化正在重塑皖北农业产业生态。配合《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改革后的连片农田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争相签约的“原料车间”。阜阳某食品集团在太和县建立5万亩高蛋白小麦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使农户溢价10%销售粮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催生新型服务主体——目前皖北已涌现300余家农机联合体,提供从种到收的“农业托管套餐”,让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未来挑战: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
尽管成效显著,改革仍面临多重考验。部分老年农户对土地的情感依赖需要柔性疏导,皖北平原的水利设施配套尚存短板,个别地区出现“并田易、并心难”的管理难题。对此,安徽正加紧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对参与改革的农户每亩奖励50-100元;同步实施“宜机化改造”项目,将田埂、沟渠等“田间毛细血管”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皖北“小田并大田”改革已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当20万农户的拖拉机轰鸣声取代千百年的牛铃叮当,这片土地正书写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老农所说:“过去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变成了‘手机预约、机器下田’——这才是新时代农民该有的样子。”
本文由作者笔名:安徽新闻网 于 2024-10-22 10:1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