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指导安徽省文物局赴凤阳调查鼓楼坍塌事件
2025年5月19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鼓楼突发屋顶瓦面大面积脱落坍塌,事件持续数分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反应,指导安徽省文物局组成专项调查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调查。此次调查不仅关乎建筑安全,更涉及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核心议题,尤其针对鼓楼“楼宇非文物、城台属省级文保”的复杂身份,调查结果将为类似案例提供重要参考。
事件背景:坍塌楼宇的“真假文物”之争
凤阳鼓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但其现存结构却存在争议。据文物部门披露,坍塌的楼宇部分并非文物,而是1995年未经批复违规复建的“假古董”,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下方砖石结构的城台则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上下分层”的身份差异,使得事故调查需兼顾文物保护法规与建筑安全标准。
现场目击者描述,坍塌发生时瓦片如“暴雨倾泻”,持续数分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后,围挡内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对损毁楼宇进行三维勘测,试图还原坍塌机理。凤阳县文旅局局长卢德永回应称,日常巡检频率为“一两个月一次”,但近期未发现异常,具体原因需等待调查结论。
调查进展:多维度技术介入与责任追溯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安徽省文物局专班采取“技术+制度”双轨调查模式。一方面,通过无人机航拍、结构扫描等科技手段,分析坍塌楼宇的材料老化与施工缺陷;另一方面,追溯1995年复建工程的审批流程,核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恰逢凤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启动之际。2024年7月,该县曾在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文物普查实地复查,此次事件或推动普查范围扩展至“非文物仿古建筑”的安全评估。
文物保护与仿建管理的制度反思
凤阳鼓楼事件暴露了仿古建筑管理的灰色地带。尽管楼宇部分未被列为文物,但其依附于省级文保单位城台之上,一旦发生事故,仍可能对文物本体造成连带损害。专家指出,此类“假古董”若缺乏规范维护,其风险不亚于文物本身。
调查组下一步将重点核查复建经费使用情况。文旅局局长卢德永公开回应质疑,承诺“调查结果将向公众完整披露”。这一表态体现了官方对透明度的重视,也为后续责任认定奠定基调。
结语:从个案到全局的警示意义
此次调查不仅是凤阳一地的突发事件处理,更是全国文物与仿建管理的一次压力测试。国家文物局的介入,凸显了高层对地方文物保护能力的督导作用。未来,如何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建筑安全,或成为政策修订的关键方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雅 于 2025-05-21 09:09:0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anhuinews.co/wen/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