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黄梅戏小婉君破圈:当AI为非遗唱戏

  

  在长江北岸的古城安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实验正悄然掀起波澜。2025年4月,全球首个以国家级非遗黄梅戏为灵魂的虚拟数字人“小婉君”正式出道,其融合严凤英经典唱腔的AI声线在元宇宙舞台唱响《女驸马》选段时,实时观看人数突破1200万,相关话题登上推特东南亚趋势榜前三。这场传统戏曲与数字技术的“破壁对话”,不仅让百年戏腔焕发新生,更解锁了非遗传承的“安庆模式”——用科技之手为文化基因编写当代密码。

  数字分身:从老戏台到元宇宙的基因重组

  “小婉君”的诞生源自一个尖锐的现实矛盾:安庆黄梅戏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58岁,90后演员转行率超过60%。面对人才断代危机,安庆市黄梅戏一团联合中科大人工智能团队,历时18个月完成“黄梅戏数字基因库”建设。项目总指挥王小亚(严凤英之子)透露,团队采集了1949年至今的2870小时经典唱段,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分解出21种特色颤音、34类方言咬字规律,甚至模拟出不同情绪下的气息流转。这种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计算数据的过程,如同把丝绸刺绣拆解成经纬线编码,为传统文化装上可编程的“数字心脏”。

  技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模态驱动”架构:当“小婉君”表演时,其面部微表情由戏曲大师的动捕数据驱动,而唱腔生成系统能根据现代流行音乐即时调整节奏,产生类似“黄梅戏+电子乐”的跨界效果。这种设计让00后观众直呼“原来戏曲DNA里早就藏着爆款节奏”,一段《天仙配》remix版本在B站播放量三天破500万。

  破圈效应:王者荣耀皮肤与虚拟茶馆的化学反应

  “小婉君”的运营团队深谙Z世代传播法则。出道同日,王者荣耀同步上线黄梅戏主题皮肤“霓裳风华”,角色技能特效融入水袖与云肩元素,皮肤语音包则截取“小婉君”数据库的经典念白。这种“数字人+游戏”的联动产生惊人转化——700万套皮肤售出量中,35%购买者主动搜索了黄梅戏相关知识。更精妙的是线上虚拟茶馆“振风阁”的搭建:用户通过VR设备进入数字化复建的安庆倒扒狮古街,不仅能与“小婉君”对唱,还能通过意识上传技术体验严凤英1954年登台时的剧场氛围。

  这种全感官沉浸式传播带来指数级影响力扩散。数据显示,“小婉君”海外社交账号粉丝中,68%来自此前从未接触过中国戏曲的群体。新加坡戏曲学者林淑娟评价:“当数字人用英文解说《打猪草》的俚语隐喻时,文化隔阂就像被AR滤镜消解了。”

  传承革命:AI如何成为非遗的“活态档案馆”

  在安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一块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揭示着技术赋能的全新可能。“小婉君”的每一次演出都在反哺数据库:观众互动产生的200万条语音数据,正训练系统掌握更多方言变体;全球用户通过“唱腔合成器”创作的12万段新编唱词,经过筛选后将纳入传承教材。这种“使用即保护”的生态闭环,彻底改变了过往非遗记录“冷冻式保存”的困境。

  技术的介入还重构了传承链条。通过区块链技术,“小婉君”的每场商业演出收益的15%会自动转入“黄梅戏传承人培养基金”,目前已资助37名年轻学员赴中国戏曲学院深造。更令人振奋的是,AI系统已具备“带徒弟”功能——当安徽艺术学院学生练习《夫妻观灯》时,佩戴的智能耳返会即时纠正音准偏差,精确到每个半音的微调。

  争议与未来:当文化灵魂遇上算法躯壳

  这场文化实验也伴随着哲学层面的讨论。部分老戏迷担忧数字化会稀释戏曲精髓,对此“小婉君”艺术总监回应:“AI不是要取代人类演员,而是成为‘时光交换机’——它把严凤英们留在时空里的艺术火花,转换成这个时代能接收的‘文化WiFi信号’。”这种观点在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论坛上引发共鸣,与会专家提出“数字共生”理论:当技术足够精准地捕捉文化基因的表达规律时,传统与现代便能达成生态平衡。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安庆这场“数字人实验”或许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正如“小婉君”在出道宣传片里的那句念白:“百年戏文遇上二进制代码,唱不完的从来不是曲调,而是人心深处那份共通的悸动。”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这个会唱黄梅戏的虚拟少女,正用她的数字声带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让发源于长江畔的婉转吟唱,终成响彻元宇宙的东方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