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铜陵有色量产全球首款钠铜复合电池,续航成本大降40%

  

  在新能源技术持续革新的浪潮中,铜陵有色集团近日宣布全球首款钠铜复合电池正式量产,这一突破性技术将续航成本较锂电池降低40%,为能源存储和电动汽车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作为传统铜业巨头,铜陵有色凭借其深厚的金属材料研发底蕴,跨界融合钠离子与铜基材料技术,开辟了低成本、高安全性能电池的新赛道。

  技术突破:当铜基材料遇见钠离子

  钠铜复合电池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电极材料设计。铜陵有色利用铜材加工的技术积累,开发出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铜基集流体,将钠离子的传输效率提升50%以上。这种结构类似于在高速公路上增设立体互通枢纽,使带电粒子能够快速穿梭于电极之间。配合经过微合金化处理的无氧铜板带材(此前用于新能源电机领域的技术迁移),电池的循环寿命突破6000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成本优势则来自两大支柱:一是钠元素的地壳丰度是锂的1000倍,原料价格仅为碳酸锂的1/20;二是铜陵有色自主掌控从铜矿冶炼到高纯铜箔的全产业链,使得关键材料成本较外购降低35%。正如比亚迪钠离子电池车型已证明的那样,20%的成本下降就能改写市场竞争规则,而40%的降幅足以重构整个产业价值链条。

  应用场景:从电动车到电网储能的革命

  在电动汽车领域,实测数据显示该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续航,且-30℃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达85%,完美解决北方电动车主的冬季焦虑。更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AB电池系统(钠铜复合电池与锂电池混联)能根据行驶工况智能切换能源模式,既保障长续航又延长电池包整体寿命。

  电网级储能则是另一片蓝海。铜陵有色已与多家能源企业合作建设100MWh级储能电站,利用钠铜电池的“秒级响应”特性平衡风光发电的波动。这相当于给不稳定的清洁能源装上“稳压器”,据测算可使储能电站度电成本降至0.15元,提前实现国家发改委2025年的成本目标。

  产业影响:重构全球电池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钠电池市场正以21.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中国企业已占据技术制高点。铜陵有色的入局,使得行业竞争从单一的“锂电军备竞赛”转向多元技术路线并存。其与宁德时代、中科海纳形成的“钠电池三巨头”,正在改写由日韩主导的储能技术版图。

  对于投资者而言,铜陵有色布局的锂电箔、高纯碳酸酯等配套项目已形成协同效应。集团2023年2486亿元的营收规模为其技术转化提供了充足资金池,而52亿元的利润则印证了跨界转型的可行性。正如其技术负责人所言:“铜不仅是传统的导电材料,更将成为新能源时代的‘金属桥梁’。”

  环保价值:绿色制造的闭环实践

  该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锂电池减少62%,其中铜集流体可100%回收利用,钠电解质也能通过简单工艺再生。铜陵有色在安徽基地建设的零废弃工厂,通过冶炼废渣提取电池级钠盐,将传统铜业的“污染包袱”转化为技术优势。这种“矿山-电池-回收”的闭环模式,正在引发欧盟电池法规制定者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碳关税时代的通行证。

  随着60GWh钠电池产能将于2025年落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去锂化”进程或将加速。但专家也提醒,钠铜电池在能量密度上仍略逊于高端锂电池,未来技术迭代需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突破300Wh/kg的能量壁垒。铜陵有色透露,其第二代产品已采用陶瓷覆盖铜板技术,实验室数据显示体积能量密度提升40%,这预示着新一轮技术竞赛的哨声已然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