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河湖长制升级:从有人管到管得好

  

  近年来,安徽省在水资源保护与流域治理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和工程实施,构建了更为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络。2025年初,安徽省对天河湖省级湖长及新安江干流安徽段省级河长职务进行了重要调整,副省长覃卫国、李中分别担任上述职务,标志着该省河湖长制进入深化落实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如同为河流湖泊配备了更高级别的"健康管家",将统筹协调能力提升至省级决策层面,为破解复杂水问题注入更强动能。

  河湖长制升级:从"有人管"到"管得好"

  安徽省河湖长制的核心在于构建责任明确的治理链条。此次调整并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通过省级领导直接牵头,强化跨部门协作——例如新安江干流治理仍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协助,形成"行政+技术"的双重保障。这种设计如同为河流治理装上"双引擎",既确保政策执行力,又保留专业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创新。安徽省正推进"联合河湖长制"和"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将行政执法与司法监督无缝衔接。当环保部门发现污染问题时,检察机关可同步启动公益诉讼程序,这种"监管+司法"的组合拳,相当于给水资源保护加装了法律"防盗网"。数据显示,通过跨市跨县河流水量分配全覆盖,全省已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33条跨市河流、21条跨县河流的水量分配如同精准的"水账本",确保每一滴水都有明确归属。

  水资源管控: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面对"南北过渡带"的特殊地理条件,安徽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突出。淮河流域取水口达23.3万个的庞大体量,曾让监管如同"大海捞针"。但通过2021年专项整治,全省完成取水口核查登记,并针对问题成因分类制定整改方案。这种"拉网式排查+靶向治疗"的模式,使取用水管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用途管制方面,安徽省划定了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总量红线",建立地下水管控指标。这类似于为水资源使用设置"流量警报器",当用水接近临界值时自动触发管控措施。在歙县启动的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25.1亿元投资不仅用于传统堤岸加高,更包含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施工现场日夜不停的机械轰鸣,正是这种"工程硬措施+科技软实力"治理思路的生动写照。

  流域治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新安江治理工程展现了综合治理的典型路径。项目覆盖屯溪区、徽州区等4个区县,包含分洪工程、河道清淤等多元措施。这种全流域统筹的治理模式,好比为河流打造"全身体检套餐",既治标又治本。扬之水分洪工程等关键节点建设,则如同在血管关键位置安装"调节阀",增强流域防洪韧性。

  与此同时,安徽省通过"省地联保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当流域上游出现污染时,下游河长可跨区域联动处置,这种"流域一盘棋"的思维,有效解决了"上游排污、下游买单"的历史难题。在暗涵段施工现场,工人夜间绑扎钢筋的火花与照明灯交相辉映的场景,正是治理紧迫性与决心的直观体现。

  绿色发展:从资源约束到生态红利

  河湖长制调整的背后,是安徽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实践。通过规范用水和节水措施,全省正将水资源紧缺的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例如淮河流域取用水专项整治后,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速,形成"倒逼创新"效应。

  新安江治理工程更蕴含着生态价值转换的逻辑。河道清淤改善水质的同时,也为沿岸生态旅游创造基础条件。这种"治理投入-环境改善-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恰似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数据显示,安徽省通过依法治水已初步遏制盲目开采趋势,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站在"十四五"规划中期的关键节点,安徽省河湖长制调整与流域治理实践,既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方案"。从省级河长的责任压实到每一个取水口的精准管理,从轰轰烈烈的工程治理到润物无声的制度创新,这条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木上,正书写着新时代治水兴皖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