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合肥: 人造太阳 领跑全球聚变研究 中国方案点亮清洁能源未来‌

  2025年5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传捷报,我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系列装置持续刷新世界纪录,为人类迈向清洁能源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核心技术攻关:从“亿度千秒”到“夸父”建设‌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2025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1066秒稳态高约束运行,创下核聚变可控运行时间新纪录。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超导磁体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跨越式进展,为未来聚变发电奠定了工程实践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下一代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夸父”项目加速推进。其核心部件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平台已于3月通过验收,采用D形截面双层壳体设计,总重达295吨,攻克了超低碳不锈钢焊接精度、磁导率控制等难题,为未来聚变堆真空室全尺寸集成提供技术验证。预计“夸父”项目将于2025年底全面建成,成为全球首个聚变堆研发测试综合性平台。

42.png

  科研团队:十五年磨一剑的“追光者”‌

  “人造太阳”的成就凝聚了科学岛科研团队十余年攻关。EAST装置累计完成超15万次放电实验,研发过程中形成近2000项专利,实现了超高温、超强磁场等极端技术的协同突破。团队中青年科学家占比超60%,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长脉冲等离子体控制、超导材料稳定性等世界级难题。

  未来展望:迈向聚变发电“最后一公里”‌

  当前,合肥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完整聚变能创新链:

  科学岛‌聚焦等离子体物理前沿研究,持续优化装置性能;

  未来大科学城‌规划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瞄准小型化、实用化目标;

  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推动全球聚变能标准制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表示:“中国聚变研究已从‘跟跑’转向‘领跑’,下一步将加速推进聚变示范堆工程设计,力争2035年前后实现聚变发电商业化应用。”

  随着“人造太阳”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发力,合肥正以“国之重器”为引擎,向着“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