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安徽热点> 正文

安徽连续八年乡村振兴资金绩效优秀

  安徽连续八年乡村振兴资金绩效优秀

  近日,安徽省再次传来喜讯:在2023年度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该省6项指标全部获评"A(优秀)"等次,并赢得3.1亿元奖励资金。这标志着安徽省已连续八年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考评中保持"优秀"战绩,成为全国财政管理领域的标杆省份。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安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治理智慧,其经验值得深入解读。

  科学预算编制:从"背靠背"到"面对面"的革命

  传统财政分配中,各部门常各自为政,导致资金使用碎片化。安徽省创新推出"面对面商量"机制,预算部门打破信息壁垒,共同研究专项资金整合方案。正如省经济研究院专家余茂军所言:“这种协作模式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增强了部门工作合力”。通过精准测算乡村振兴项目的资金需求,该省建立起"项目库+任务清单"的预算编制体系,确保资金投向与重点任务高度匹配。这种精细化操作,相当于为财政资金装上了"导航系统",避免资源在流转过程中"迷路"。

  动态监管体系:给资金流动装上"追踪器"

  安徽财政的高效运转,得益于覆盖全流程的智能监管网络。省级财政一体化系统实时追踪资金流向,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自动预警,其严密程度堪比金融系统的风控模型。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0.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这组数据印证了监管机制对投资效益的放大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省政府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建设等非生产性领域,确保80%以上资金直接用于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改革驱动创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引领下,安徽探索出财政资金"拨改投"等创新模式。例如将部分无偿补助转为股权投资,既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又形成资金滚动使用机制。这种改革如同把"死水"变"活泉",2023年全省涉农资金整合规模较改革前增长近40%,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比例达到1:5的杠杆效应。省政府还建立"以效定资"的竞争性分配机制,对绩效评价前30%的县区给予额外10%的资金奖励,形成"越干越好、越好越支持"的良性循环。

  多元协同治理:构建资金安全"防护网"

  安徽特色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省财政厅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明细,重要项目邀请村民代表参与验收,这种"阳光财政"的做法让资金使用透明度提升60%以上。在2023年衔接资金使用中,第三方评估显示群众满意度达92.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如某驻村工作队队长形容:“现在每一笔钱都要经过‘显微镜’式的检查,想乱花比登天还难”。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安徽经验揭示出财政管理的深层逻辑:优秀绩效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治理能力的起点。随着《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深入实施,该省正将八年积累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全国贡献更多可复制的"安徽方案"。对于公众而言,这些枯燥的考核数据背后,是无数条新修的农村公路、新建的农业产业园和受益群众的笑脸——这或许正是财政绩效最生动的注脚。